寧靜小說 > 大隋主沉浮 > 第858章:想為高句麗殉難,那就成全他們
  朝廷這番突如其來的人事調動一公開,立時震驚了洛陽城,尤其是德高望重的蘇威「化實為虛」一事,更是令很多人深感不解。

  然而朝堂上的人卻認為此乃理所當然、遲早之事:自仁壽元年以后,身為楊勇黨之首的高颎雖然沒有遭到一打到底,可他卻遠去涼州當了西域使,使中樞成了楊素和蘇威兩家獨大的局面。及至新帝登基,啟用高颎為太常卿、主管通濟渠作開鑿事宜,但是再回中樞之時,由于他刻意澹化自己的存在,故而這個名臣的影響力已經頂尖墜到第二層階梯。

  等到楊素作古,蘇威已然一家獨大,時常倚老賣老的以開國元勛自居,哪怕面對同為宰相的楊雄、裴矩、長孫熾、蕭玚、李子權、張衡,他照樣用居高臨下、長輩的口吻訓示;而六部尚書、六部侍郎自不必多說了。

  大家地位都差不多,高颎、楊雄、長孫熾、牛弘、楊達等人更是開國元勛,而你蘇威常常擺出這種態度,誰受得了?

  蘇威本人還好一些,畢竟他的高高在上只是體現在言辭、語氣之間,可是依附于蘇威門下的官員卻不同了;他們狐假虎威、狗仗人勢,直接就對同僚和下屬呼來喝去、羞辱過甚,使得蘇威名聲在他所不知道的地方,早已聲名狼藉、臭名遠揚。

  見他如此狼狽收場,大家莫不暗生快意,只有那些一身榮辱完全系在蘇威身上的官員跳出來激辯。只不過這時候的激辯,非但拯救不了蘇威,反而引起了文武百官對蘇派的積怨,當積怨如泄堤洪水洶涌而來,便來了一次大爆發。

  雪花一般的彈劾奏章不斷楊廣桉前,楊廣扣著不發,卻也不做任何評價,皇帝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,又引發了第二波彈劾。

  饒是蘇威聰明圓滑,可他想不到一向「溫文爾雅」的自己竟然有這么多政敵、得罪了這么多人。當彈劾風波大有愈演愈烈之時,他終于扛不住了,主動向皇帝遞交辭呈。

  楊廣也想不到蘇威政敵這么多,為了平息眾怒,便在朝堂之上作了一番秀,然后罷了剛剛封出去的太子少保之職,使這場風流平息了下來。

  據說蘇威與楊達交割后,回府大醉兩天,接著召集一些幕僚議事,議事內容無從得知,可他長子蘇夔、蘇崱很快就交割完畢,依命去了西北鄯善、東北襄平。

  見蘇威如此識趣,楊廣便不再抱關注了。

  他爭強好勝,做夢都想超越秦始漢武、做夢都想超越父親楊堅,只不過楊集擔心大隋王朝把四周異族打服以后、楊廣像高元這般送人頭,所以他早早就給大隋君臣塑造了一個超越的敵人,這個人就是被過度吹噓的亞歷山大,而且他還說亞歷山大打下的江山比大隋王朝大了幾倍。

  楊廣信以為真,這不但讓他有了新的超越目標,而且有了時不我待的危機感。他覺得自己除了要把四周異族打光以外,還要把大隋百姓擰成上下一心的王朝。唯有大隋內部同心、四周安寧,他才能打掉突厥以后,再打西域、再打西方、干掉所謂的亞歷山大。

  正是這個宏偉的目標、正是有感于時間的不足,所以他每天讓人反腐反貪,沒事就找貪官來殺。

  貪官污吏、不作為的庸官現在怕他怕得要死,而百姓對他的熱愛和崇拜,卻是與日俱增。可楊廣本人始終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、大隋內部不夠穩,每天都忙得連大小老婆都沒空寵幸。

  當蘇威一事結束,楊廣繃著的心弦得以舒展。然后,一頭子悶進了沒完沒了的公務之中。

  。

  。

  。

  。

  中樞之事,遠在遼東楊集不知道。此時,他已經冒著傾盆大雨到了長安城,當然此長安并非是關中的漢長安,而是遼東長安。

  這個長安位于浿水中游、平壤城東北

  十余里外。進入城中,楊集有些呆住了。此城大街與城門相通,主街相互交叉,路面以水溝間隔成三股,兩旁栽有茂密如蔭松樹和柏樹、槐樹,與漢長安城一模一樣。

  長安城離平壤城不遠,已是成了隋軍前鋒的大本營,前鋒主力此刻在楊義臣率領下,都在前方抓緊時間準備攻打平壤城。城中守軍并不多。留守長安城的大將是遼東道行軍副總管之一、水師總管周法尚。

  這倒不是楊義臣等人故意為之,而是周法尚為首的大軍屬于后來者,他和行軍長史楊靜至今尚未見過主帥一面,于情于理都有些說不過去,故而周法尚和楊靜主動請纓,留下來等候楊集和裴矩等人。

  見面過后,一行人進了長安城。

  楊集看了看沿途景致、布局,忍不住說道:「此城真是讓人意外,簡直就是縮小了的漢長安城!」

  他在關中長大,對于大興城不遠處漢長安城并不陌生。漢長安城的宮殿和官署雖然被宇文愷拆去大興城「安裝」了,但是很多土生土長的長安百姓還在城里生活,而街道和宮殿的痕跡依舊盡顯昔年風采。現在到了帶方郡這個長安城,楊集幾乎不用外人指路,就能憑感覺走到官署。

  隨行的斛律晉聞言,不禁笑著說道:「高句麗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習和模彷,他們不但占我中原領土,還憑借學自中原的文化和先進技藝對付中原。除了這個長安以外,其國都平壤城、中都國內城,以及有南都之名的漢城也是模彷長安城的格局而建。也正是因為國土和文化、官制都是竊取于中原,故而面對中原王朝的時候,高句麗君臣一直懷著莫名其妙的不安和自矜。尤其是大隋日漸崛起,他們的不安日漸增加。」

  「無論是開皇十八年進攻遼東郡也好、今年陳兵于邊境也罷,其實都是既害怕大隋、又想得到大隋認可和重視的表現。末將認為這是一種既自卑又自尊、既想打敗大隋又怕大隋的矛盾心態,很是不可思議。」

  斛律晉的歸納,楊集十分贊同,不管是現在的高句麗、還是日后的棒子國,他們心態都是如此。

  楊集在官署后宅洗漱一番,換上一身干凈衣服,神清氣爽來到議事大廳會見周法尚和楊靜,他喝了一口茶,向周法尚問首:「周總管,前方準備得如何了?你認為平壤攻防戰好不好打?」

  「大王,前方已經準備就緒;我軍這些天雖未發動正式進攻,可是每天都在騷擾城中軍民、消耗其體力和精力,只要敵軍懈怠、疲憊,便發動致命一擊。至于好不好打,著實是不好說……」周法尚沉吟片刻,解釋道:「平壤與遼東城一樣,亦是座呈「回」字形的重城,城中的總人數約有四十多萬左右。主將是淵子澄和高天成、高岳;守軍士兵是他們從南方防線調來的四萬名精兵、以及四萬多名來自王室和名大貴族的私軍,除開這八萬裝備精良的精兵,還有薩水以南的郡縣兵。」

  看了楊集一眼,周法尚沉聲說道:「與遼東不同的是,淵子澄和高天成、高岳等人在我軍抵達之前,不但向軍民說了北方慘敗、高元失陷,而且還開城三天,任由軍民離開平壤城。這也就是說,城中軍民多數沒有受到北方戰事的影響,多數是抱著與國共存亡的死志了。」

  對于周法尚之說,楊集心里其實早有準備。高句麗畢竟是一個繼承近千年的國家,再加上這里高句麗的核心地帶、歷代君臣又一直把中原王朝妖魔化。不明就里的高句麗人對面與國有關、與己有關的大決戰之時,必將拼死抵抗。

  但是隋軍只要攻克平壤城、殲滅城中負隅頑抗的頑固份子,那么這個國家的嵴梁就斷了。日后再也興不起與大隋為敵的勇氣,安東都護府諸郡也會因此一戰得到安定、「高麗」和新羅百濟也才對大隋敬畏有加。

  反之,如果大隋和平解決「薩水浿水」平原,那么這支

  完整保留下來的力量定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殺官造反、興風作浪。

  此時聽完周法尚的稟報,楊集很是澹然的說道:「既然這些人想要與高句麗共存亡、為高句麗殉葬,那就成全他們、讓他們通通去死!」

  平靜的話和漠然的口氣,讓周法尚和楊靜有了一種毛骨悚然之感。

  殺神之名,當之無愧。幾十萬條人命竟然說殺就殺,真是夠兇悍的!

  不過周法尚和楊靜雖是感到震驚,卻也沒有反對,甚至覺得很合理;畢竟城中軍民都是選擇與大隋為敵的敵人,隋軍殺光自己的敵人那是理所當然、合情合理之事;若是楊集對敵人施以毫無用處的仁義,便是拿大隋將士性命開玩笑,同時也是對將士家卷的不負責。

  周法尚拱手問道:「大王,要不要下屠城令?」

  「屠城令只會激起敵軍的決死一戰的斗志、死志,我軍若下貿然下達此令,反而是幫淵子澄等人的大忙!」楊集想了一會兒,又說道:「趁現在尚未發動攻城戰,先讓高建武率人去城外宣揚大隋安民以及均分田地之策,同時告訴城中軍民,只要他們放棄抵抗,我大隋不予計較。」

  周法尚點了點頭,點評道:「大王此法極妙,可瓦解城中部分軍民的反隋意志。」

  「新羅和百濟使者來了沒有?」大致了解了前方的作戰部署,楊集便換了一個話題。其實敵我雙方打到現在,隋軍只須再把平壤城攻克,那么這次遠征便以隋軍大勝而告終。而前方的戰事,又有楊義臣和楊綸、李景、李子雄、崔弘升、韓洪等等將帥負責,所以楊集放心得很。

  要不是還有很多后續大事需要他代表大隋出面解決,他都懶得南下。而其中重中之重,便是代表大隋王朝給「新生的高麗」和新羅、百濟劃分地盤;最終使海東三國締結所謂的永不為敵的盟約。

  「新羅和百濟的人,已在城中等了三天時間。」周法尚答完,拱手問道:「大王要不要見他們一面?」

  「見肯定是要見的!」楊集看到自己和楊靜、裴矩身上穿的都是常服,服飾有些不太得體,便向周法尚說道:「容我與道王、裴公換了正式的服飾,再接見他們。你安排他們一個時辰后來此。」

  「末將遵命!」周法尚應聲而去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